首页 > 资讯 > 宋词唐诗(让你科举,没让你当大唐顶流)全本阅读_宋词唐诗最新热门小说
《让你科举,没让你当大唐顶流》
瞎子不摸眼 著
由宋词唐诗担任主角的穿越重生,书名:让你科举,没让你当大唐顶流,本文篇幅长,节奏不快,喜欢的书友放心入,精彩内容:冯刺史夫妇被害案对于文科生来说就像一道阅读理解题。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要学会分析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、心理描写……等等,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。这种题型对于宋词来说,简直就是信手拈来。他首先对这篇文章主角的心理描写进行剖析:“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来看,冯修杰身中二十一剑,且处处致命。“如果只是普通刺杀,完全没必要重复杀死冯修杰二十一次。“由此可见,凶手对冯修杰有着极大的个人仇恨。张悦和裴昱下意识的点点头。“那苏蕊呢?“苏蕊是被一剑刺穿心脏而亡。从卷宗上对死亡现场的描述,我更倾向于苏蕊是殉情自杀。“自杀?张悦有些惊讶,又有些疑惑:“为什么?“这个问题在抓到凶手之后再说。宋词接着对动作描写展开分析:“我刚才沿着凶手进入刺史府的路线走了一遍,是直达睡房。“脚印没有重叠,且深浅大致相同,显然没有丝毫犹疑。“说明凶手对刺史府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,要么是熟人作案,要么是提前勘察,制定好行动路线。“考虑到冯刺史在并州的官声极好,熟人作案的可能性不大,所以我更倾向于凶手提前到刺史府进行勘察过,而且不止一次。张悦感到疑惑:“我审问过府里的下人,不曾有过可疑的剑客出入刺史府。除非凶手是夜间偷偷勘察路线,可是夜里怎么能看清刺史府布局呢?“谁说用剑的人就一定是剑客的?宋词笑了笑,真心吐槽道:“我一介书生,昨日还不是被当作疑犯抓进大牢去审问。“……迷迷糊糊中,张悦似乎想到了什么。难道一开始就查错了方向,不该执着于四象剑这条线索?不知不觉中,张悦已经完全沉浸在宋词对案情的分析上,全然忘了宋词是西曲学子,反而期待着他的下文:“今日上午,元氏告诉了我一件事,最近这段时间并州来了很多陌生的辖县学子,更有几位学子曾联袂登门拜访过冯刺史。“其中有一位乐华县学子,叫卢安福,年十八。曾多次向冯刺史请教诗文。“对,冯刺史与我说起过此人。张悦点头道。可那又怎么样呢?一介书生,难不成有能力像武夫一般跃上院墙,躲过巡夜守卫,冲进睡房,杀死冯刺史?等等……他突然望向同是一介书生的宋词:“难道卢安福也文武双全?宋词抿嘴一笑,卖了个关子:“元氏还告诉了我一件事。长安二年,也就是十六年前,并州出现过一桩盗童案。“被盗的正是冯刺史夫妇唯一的孩子。这件事张悦是知道的,因为苏蕊经常和元氏哭诉,思念失踪的孩儿。可是十六年前的盗童案和十六年后的刺史被害案有什么关系?宋词望向裴昱:“师父,你可知道四象剑末代传人叫什么名字?什么时候死的?在哪儿死的?“卢崇。裴昱想了想:“我记得景云元年(710年)的‘武报’上提到过,卢崇在和浩然剑齐绝尘的比斗中失手被杀,从此四象剑失传,比斗的地点是乐华西山。“武报?宋词一愣。“武报是专门记载江湖大事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记载文坛妙事的文报。和官府邸报差不多,但是由民办的。裴昱解释完,反问道:“你不知道?“弟子偏居一隅,孤陋寡闻了。宋词尬笑。“四象剑末代传人叫卢崇,死在乐华。而卢安福是乐华学子,难道他是卢崇的后人?张悦望向宋词,希望他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。但宋词又不是搞人口普查的,也没做过DNA鉴定,一切只是阅读理解罢了:“不一定是卢安福的后人,但和卢安福应该有关系。“此话何解?“元氏还告诉了我一件事。“……元氏到底告诉了你多少件事?“就这一件了。宋词淡淡一笑,接着说:“元氏说,自卢安福出现以来,苏蕊的心情比以往好了很多,而且多次邀请卢安福入府作客。其中有一次,元氏恰好在场,亲眼看到苏蕊看卢安福的目光很慈祥,亲耳听到苏蕊试探卢安福的家世。这件事张悦也知道,当时只觉得是冯修杰看中了卢安福这个学生,作为苏蕊当家主母,替相公打听打听学生的家世人品,并不觉得奇怪。可是经由宋词这么一说,整件事渐渐变味了。他有一个大胆的猜想油然而生:“莫非苏蕊怀疑卢安福是她失踪的孩子?“母子连心。宋词道,“若非如此,苏蕊又岂会在那么多学子中,恰好对卢安福另眼相看呢?“不对。张悦摇摇头:“按照你这么分析,卢安福就是十六年前被盗的孩子,那冯刺史夫妇就是他的亲生父母,什么样的理由,能让他残忍弑父?“要知道答案,有两种方法。宋词举起右手,伸出食指:“第一,查卢崇当年从刺史府盗走卢安福的原因。又伸出中指:“第二,提审卢安福。他既然杀人,必然是有理由的。张悦毕竟是在宦海起伏过的人,没那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他沉吟片刻,道:“这只是你的无端猜测,十六年前的盗童案,当年冯刺史都没查出来什么,本官岂能因为你夸夸其谈几句,就认定是卢崇盗走了冯刺史夫妇的孩子?“倒也是。宋词确实只是根据文章内容在推测作者想表达的意思,不排除过度理解的可能性。“抛开盗童案不谈,单凭卢安福和卢崇的关系,以及多次出入刺史府这些疑点,难道就不值得大人提审卢安福?张悦微微思忖,即道:“来人!去查一查卢安福在哪个客栈投宿。“聚福客栈,天字二号房。宋词道。“你怎么知道?张悦瞪大眼睛看着他。“元氏告诉我的,苏蕊曾查过卢安福的住址。宋词淡淡的说。“……家门不幸!家门不幸啊!张悦兀自暗叹一声,旋即看向裴昱:“卢安福可能是四象剑传人,烦请将军亲自带人走一趟,免生意外。裴昱颔首,领兵而去。
来源:fqxs 主角: 宋词唐诗 时间:2023-02-19 06:48:27
《让你科举,没让你当大唐顶流》小说介绍
小说叫做《让你科举,没让你当大唐顶流》,是作者"瞎子不摸眼"写的小说,主角是宋词唐诗。本书精彩片段:宋词想了想自己具备的才艺电子竞技是强项,但这里连电脑都没有……划掉《喜欢你》唱得不错,可也不是这个时代的潮流……划掉打篮球……不提也罢想到这里,宋词凝重的扶了扶额头:"真给穿越者丢脸啊!"这时,西边忽然刮来一阵大风,吹断的树枝"叮咚"一声,砸在他的脑袋上顿时神清气爽,如醍醐灌顶"既然卖诗不行,那就舞个剑吧!"他拾起树枝,原地嚷嚷:"走过的、路过的,过来瞧一瞧看一看,这有表演!"不少行人......
第10章 顶级阅读理解
冯刺史夫妇被害案对于文科生来说就像一道阅读理解题。
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要学会分析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、心理描写……等等,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。
这种题型对于宋词来说,简直就是信手拈来。
他首先对这篇文章主角的心理描写进行剖析:
“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来看,冯修杰身中二十一剑,且处处致命。
“如果只是普通刺杀,完全没必要重复杀死冯修杰二十一次。
“由此可见,凶手对冯修杰有着极大的个人仇恨。
张悦和裴昱下意识的点点头。
“那苏蕊呢?
“苏蕊是被一剑刺穿心脏而亡。从卷宗上对死亡现场的描述,我更倾向于苏蕊是殉情自杀。
“自杀?张悦有些惊讶,又有些疑惑:“为什么?
“这个问题在抓到凶手之后再说。
宋词接着对动作描写展开分析:
“我刚才沿着凶手进入刺史府的路线走了一遍,是直达睡房。
“脚印没有重叠,且深浅大致相同,显然没有丝毫犹疑。
“说明凶手对刺史府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,要么是熟人作案,要么是提前勘察,制定好行动路线。
“考虑到冯刺史在并州的官声极好,熟人作案的可能性不大,所以我更倾向于凶手提前到刺史府进行勘察过,而且不止一次。
张悦感到疑惑:“我审问过府里的下人,不曾有过可疑的剑客出入刺史府。除非凶手是夜间偷偷勘察路线,可是夜里怎么能看清刺史府布局呢?
“谁说用剑的人就一定是剑客的?
宋词笑了笑,真心吐槽道:“我一介书生,昨日还不是被当作疑犯抓进大牢去审问。
“……迷迷糊糊中,张悦似乎想到了什么。
难道一开始就查错了方向,不该执着于四象剑这条线索?
不知不觉中,张悦已经完全沉浸在宋词对案情的分析上,全然忘了宋词是西曲学子,反而期待着他的下文:
“今日上午,元氏告诉了我一件事,最近这段时间并州来了很多陌生的辖县学子,更有几位学子曾联袂登门拜访过冯刺史。
“其中有一位乐华县学子,叫卢安福,年十八。曾多次向冯刺史请教诗文。
“对,冯刺史与我说起过此人。张悦点头道。
可那又怎么样呢?
一介书生,难不成有能力像武夫一般跃上院墙,躲过巡夜守卫,冲进睡房,杀死冯刺史?
等等……他突然望向同是一介书生的宋词:“难道卢安福也文武双全?
宋词抿嘴一笑,卖了个关子:“元氏还告诉了我一件事。长安二年,也就是十六年前,并州出现过一桩盗童案。
“被盗的正是冯刺史夫妇唯一的孩子。
这件事张悦是知道的,因为苏蕊经常和元氏哭诉,思念失踪的孩儿。
可是十六年前的盗童案和十六年后的刺史被害案有什么关系?
宋词望向裴昱:“师父,你可知道四象剑末代传人叫什么名字?什么时候死的?在哪儿死的?
“卢崇。裴昱想了想:“我记得景云元年(710年)的‘武报’上提到过,卢崇在和浩然剑齐绝尘的比斗中失手被杀,从此四象剑失传,比斗的地点是乐华西山。
“武报?宋词一愣。
“武报是专门记载江湖大事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记载文坛妙事的文报。和官府邸报差不多,但是由民办的。裴昱解释完,反问道:“你不知道?
“弟子偏居一隅,孤陋寡闻了。宋词尬笑。
“四象剑末代传人叫卢崇,死在乐华。而卢安福是乐华学子,难道他是卢崇的后人?
张悦望向宋词,希望他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。
但宋词又不是搞人口普查的,也没做过DNA鉴定,一切只是阅读理解罢了:
“不一定是卢安福的后人,但和卢安福应该有关系。
“此话何解?
“元氏还告诉了我一件事。
“……元氏到底告诉了你多少件事?
“就这一件了。
宋词淡淡一笑,接着说:
“元氏说,自卢安福出现以来,苏蕊的心情比以往好了很多,而且多次邀请卢安福入府作客。其中有一次,元氏恰好在场,亲眼看到苏蕊看卢安福的目光很慈祥,亲耳听到苏蕊试探卢安福的家世。
这件事张悦也知道,当时只觉得是冯修杰看中了卢安福这个学生,作为苏蕊当家主母,替相公打听打听学生的家世人品,并不觉得奇怪。
可是经由宋词这么一说,整件事渐渐变味了。
他有一个大胆的猜想油然而生:
“莫非苏蕊怀疑卢安福是她失踪的孩子?
“母子连心。宋词道,“若非如此,苏蕊又岂会在那么多学子中,恰好对卢安福另眼相看呢?
“不对。张悦摇摇头:“按照你这么分析,卢安福就是十六年前被盗的孩子,那冯刺史夫妇就是他的亲生父母,什么样的理由,能让他残忍弑父?
“要知道答案,有两种方法。
宋词举起右手,伸出食指:
“第一,查卢崇当年从刺史府盗走卢安福的原因。
又伸出中指:
“第二,提审卢安福。他既然杀人,必然是有理由的。
张悦毕竟是在宦海起伏过的人,没那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。
他沉吟片刻,道:
“这只是你的无端猜测,十六年前的盗童案,当年冯刺史都没查出来什么,本官岂能因为你夸夸其谈几句,就认定是卢崇盗走了冯刺史夫妇的孩子?
“倒也是。
宋词确实只是根据文章内容在推测作者想表达的意思,不排除过度理解的可能性。
“抛开盗童案不谈,单凭卢安福和卢崇的关系,以及多次出入刺史府这些疑点,难道就不值得大人提审卢安福?
张悦微微思忖,即道:
“来人!去查一查卢安福在哪个客栈投宿。
“聚福客栈,天字二号房。宋词道。
“你怎么知道?张悦瞪大眼睛看着他。
“元氏告诉我的,苏蕊曾查过卢安福的住址。宋词淡淡的说。
“……
家门不幸!家门不幸啊!
张悦兀自暗叹一声,旋即看向裴昱:“卢安福可能是四象剑传人,烦请将军亲自带人走一趟,免生意外。
裴昱颔首,领兵而去。
为您推荐
小说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