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胡惟庸常升免费完本小说在线阅读_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胡惟庸常升免费小说

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

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

摆烂候

本文标签:

军事历史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是大神“摆烂候”的代表作,胡惟庸常升是书中的主角。精彩章节概述:“孙儿还学了术算。“三舅是这么和孙儿说的,术算一道,看似粗浅,实则博大精深,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。“就以孙儿绘图为例。“孙儿来给皇爷爷推演一番大明盛世的时间。朱雄英重新抽了一张宣纸,提笔问到:“皇爷爷,孙儿请问,如今大明有多少人家,田亩,亩产又是多少?“大概九百万户,五千万人丁。“田亩约莫二百万顷(明代一顷等于一百亩),至于亩产,我大明有优质稻种,再加精耕细作,以黄河为界,北方亩产超过三石,南方亩产能达到四石。为了方便计算,老朱报了个模糊的数字。朱雄英提笔在宣纸上将这些数据用数字全部标了出来。“孙儿写的这是什么?“这是三舅教给孙儿的阿拉伯数字,便于计算用的,还有一个九九乘法表,孙儿一会一并写给皇爷爷看。朱雄英随口应了一句,随即便在宣纸上专心的演算起来。一边演算,一边还不忘解说。“如今大明地广人稀,皇爷爷迁人口,施仁政,使百姓休养生息,国力与人口自然都是上涨的。“在耕地垦无可垦前,大明的田亩和产出都将呈上升之势。“史料记载,历朝历代耕田最多的,也不过八百多万顷。“孙儿斗胆,以千万顷耕田为限。“千万顷耕田,南北耕地各算一半,合计三十五万万石,如不遇上天灾人祸,气候变迁,这大抵便是我大明的巅峰粮产了。“一个普通百姓一日平均要消耗一斤米。“也就是说,我大明的巅峰量产,可以养活一万万人。听着自家太孙这引以为傲的口吻,老朱也与有荣焉,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,千古一帝,有哪个能像他一般,真真切切的把百姓放在心里。能切切实实养活这么多人的。“只是话说回来,耕田及人丁的变化,在皇爷爷一朝,只怕不会有太大的增长。“哦,这是为何?“如今大明,地广人稀,皇爷爷迁人丁虽是无奈之举,百姓却难免人心惶惶,再加上皇爷爷仍旧派兵在外,讨伐元庭,对百姓而言,这就是江山未稳的迹象。“在此期间,五千万人口变化不会太大。“就算是有所增加,只怕也是被搜出来的隐户。“所以,怕是要等到未来父王继位后,国朝才能真正安稳。老朱并没反驳。事实上,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,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。“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,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,就会大量生育。“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,稀疏平常。“孙儿翻阅史料县志,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,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,算上生育的周期,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。“大明开国三十年,人口约莫五千万。“除去老幼,青壮男女的数目约莫三千万,随着大量荒地开垦,粮食产量增加,百姓开始大量繁育,人口预计增长九千万。“然而,算上孕妇难产,再加婴儿夭折的比例,这九千万,能剩下四千万就不错了。“大明开国六十年,人口约莫七千万。“老一辈已然身故,新老一辈开垦的耕地更多,能养活的人丁也更多,生育的时间开始延长。“人口预计增长一万万两千万,实际增长五千五百万。“大明开国九十年,人口约莫九千五百万人。“此时的大明人口已接近巅峰,耕地也垦无可垦,大明盛世已至,若无意外,应该会一直维持下去。“但这往往都是做不到的。老朱还沉浸在朱雄英给他绘制的大明盛世的幻想中,听到这最后一句,不禁皱眉问到:“这又是为何?“因为兼并啊。朱雄英浑不知自己抛出的话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,依旧天真答到:“历朝历代,土地兼并不都是王朝衰落,民乱四起的一大诱因吗?“过往的王朝,只要当朝者给予了一些人田亩免征税的特权,他们都会将这份权利无限扩大。“大明目前虽还没有这个困扰。“但后世之君,总要笼络读书人,以巩固王朝,到时就难说了。老朱沉默了。让朱雄英把九九乘法表录下来后,便差内侍把他送回东宫。望着桌上的图表许久,老朱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复杂。翻阅了此番随太子出行的几名锦衣卫递上的册子,对照着太孙所言和常森与太孙讲学时的内容,老朱合上了册子,让内侍把朱标找来。当朱标迈进奉天殿,看着老朱一脸愁眉不解,连忙问到:“父皇急召儿臣,可是出了什么事?老朱招呼朱标上前,将太孙方才所言,简明扼要的给朱标复述了一遍。听到自家儿子如此口无遮拦,朱标连忙告罪:“太孙胡言,是儿臣疏于管教,儿臣……“行了,咱没有怪罪太孙的意思。“气候之说是否属实,咱也可以从史书县志中查证,就算是真的,那也轮不到咱操心。“唯独这术算,给咱是狠狠敲了两记警钟啊。朱标满脸不解。“父皇这话从何说起?老朱一声轻叹。“有些事儿,咱也只是个腹稿,就未曾与你商量。“咱欲重开科举。“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如今朝堂的这批老臣,再来科举是正道,大明开国时期暂缓科举,只是因为当时科举选出的,都是一旁夸夸其谈的儒生。“正如太孙所言,为了笼络读书人,巩固王朝,这科举是迟早要重开的。“咱的想法,也正是免了读书人的劳役,再分不同的等阶,免一定田亩的赋税。“可现在想来,这个法子,还有待商榷。朱标沉思许久,一时也没有更稳妥的代替之法,只得劝慰:“此事不急在一时。“不知父皇所说另一大警钟又是何事?老朱的目光重新落在了面前的书案上,看着那副王朝兴衰,人口与气候走势图,一字一句的念到:“皇室宗亲俸禄。

来源:hyj   主角: 胡惟庸常升   时间:2023-05-04 09:55:35

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小说介绍

小说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,现已完本,主角是胡惟庸常升,由作者"摆烂候"书写完成,文章简述:"想来经过这半月调理,陛下如今又恢复龙精虎猛之态了""只是可怜了马姐姐""她这几年的身体都不太好,骤然面对一场硬仗,只怕是要吃点苦口了"在场的嫔妃,哪一个不是见过风浪的?听郭贵妃这么调侃,顿时迸发了一阵风情万种的笑声有胆大的还出言到:"郭姐姐和皇后娘娘情同姐妹,皇后娘娘有难,郭姐姐何不同去,为娘娘分担一二""就是"偏殿的妃子们都开起了玩笑郭贵妃也霸气的反驳到:"皇后娘娘平日里对姐妹们...

第8章


“孙儿还学了术算。

“三舅是这么和孙儿说的,术算一道,看似粗浅,实则博大精深,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。

“就以孙儿绘图为例。

“孙儿来给皇爷爷推演一番大明盛世的时间。

朱雄英重新抽了一张宣纸,提笔问到:“皇爷爷,孙儿请问,如今大明有多少人家,田亩,亩产又是多少?

“大概九百万户,五千万人丁。

“田亩约莫二百万顷(明代一顷等于一百亩),至于亩产,我大明有优质稻种,再加精耕细作,以黄河为界,北方亩产超过三石,南方亩产能达到四石。

为了方便计算,老朱报了个模糊的数字。

朱雄英提笔在宣纸上将这些数据用数字全部标了出来。

“孙儿写的这是什么?

“这是三舅教给孙儿的阿拉伯数字,便于计算用的,还有一个九九乘法表,孙儿一会一并写给皇爷爷看。

朱雄英随口应了一句,随即便在宣纸上专心的演算起来。

一边演算,一边还不忘解说。

“如今大明地广人稀,皇爷爷迁人口,施仁政,使百姓休养生息,国力与人口自然都是上涨的。

“在耕地垦无可垦前,大明的田亩和产出都将呈上升之势。

“史料记载,历朝历代耕田最多的,也不过八百多万顷。

“孙儿斗胆,以千万顷耕田为限。

“千万顷耕田,南北耕地各算一半,合计三十五万万石,如不遇上天灾人祸,气候变迁,这大抵便是我大明的巅峰粮产了。

“一个普通百姓一日平均要消耗一斤米。

“也就是说,我大明的巅峰量产,可以养活一万万人。

听着自家太孙这引以为傲的口吻,老朱也与有荣焉,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,千古一帝,有哪个能像他一般,真真切切的把百姓放在心里。

能切切实实养活这么多人的。

“只是话说回来,耕田及人丁的变化,在皇爷爷一朝,只怕不会有太大的增长。

“哦,这是为何?

“如今大明,地广人稀,皇爷爷迁人丁虽是无奈之举,百姓却难免人心惶惶,再加上皇爷爷仍旧派兵在外,讨伐元庭,对百姓而言,这就是江山未稳的迹象。

“在此期间,五千万人口变化不会太大。

“就算是有所增加,只怕也是被搜出来的隐户。

“所以,怕是要等到未来父王继位后,国朝才能真正安稳。

老朱并没反驳。

事实上,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,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。

“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,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,就会大量生育。

“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,稀疏平常。

“孙儿翻阅史料县志,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,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,算上生育的周期,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。

“大明开国三十年,人口约莫五千万。

“除去老幼,青壮男女的数目约莫三千万,随着大量荒地开垦,粮食产量增加,百姓开始大量繁育,人口预计增长九千万。

“然而,算上孕妇难产,再加婴儿夭折的比例,这九千万,能剩下四千万就不错了。

“大明开国六十年,人口约莫七千万。

“老一辈已然身故,新老一辈开垦的耕地更多,能养活的人丁也更多,生育的时间开始延长。

“人口预计增长一万万两千万,实际增长五千五百万。

“大明开国九十年,人口约莫九千五百万人。

“此时的大明人口已接近巅峰,耕地也垦无可垦,大明盛世已至,若无意外,应该会一直维持下去。

“但这往往都是做不到的。

老朱还沉浸在朱雄英给他绘制的大明盛世的幻想中,听到这最后一句,不禁皱眉问到:“这又是为何?

“因为兼并啊。

朱雄英浑不知自己抛出的话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,依旧天真答到:“历朝历代,土地兼并不都是王朝衰落,民乱四起的一大诱因吗?

“过往的王朝,只要当朝者给予了一些人田亩免征税的特权,他们都会将这份权利无限扩大。

“大明目前虽还没有这个困扰。

“但后世之君,总要笼络读书人,以巩固王朝,到时就难说了。

老朱沉默了。

让朱雄英把九九乘法表录下来后,便差内侍把他送回东宫。

望着桌上的图表许久,老朱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复杂。

翻阅了此番随太子出行的几名锦衣卫递上的册子,对照着太孙所言和常森与太孙讲学时的内容,老朱合上了册子,让内侍把朱标找来。

当朱标迈进奉天殿,看着老朱一脸愁眉不解,连忙问到:“父皇急召儿臣,可是出了什么事?

老朱招呼朱标上前,将太孙方才所言,简明扼要的给朱标复述了一遍。

听到自家儿子如此口无遮拦,朱标连忙告罪:“太孙胡言,是儿臣疏于管教,儿臣……

“行了,咱没有怪罪太孙的意思。

“气候之说是否属实,咱也可以从史书县志中查证,就算是真的,那也轮不到咱操心。

“唯独这术算,给咱是狠狠敲了两记警钟啊。

朱标满脸不解。

“父皇这话从何说起?

老朱一声轻叹。

“有些事儿,咱也只是个腹稿,就未曾与你商量。

“咱欲重开科举。

“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如今朝堂的这批老臣,再来科举是正道,大明开国时期暂缓科举,只是因为当时科举选出的,都是一旁夸夸其谈的儒生。

“正如太孙所言,为了笼络读书人,巩固王朝,这科举是迟早要重开的。

“咱的想法,也正是免了读书人的劳役,再分不同的等阶,免一定田亩的赋税。

“可现在想来,这个法子,还有待商榷。

朱标沉思许久,一时也没有更稳妥的代替之法,只得劝慰:“此事不急在一时。

“不知父皇所说另一大警钟又是何事?

老朱的目光重新落在了面前的书案上,看着那副王朝兴衰,人口与气候走势图,一字一句的念到:“皇室宗亲俸禄。

为您推荐

小说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