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重生印尼当财阀陈响郑和陈响郑和最新好看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重生印尼当财阀陈响郑和(陈响郑和)

重生印尼当财阀陈响郑和

《重生印尼当财阀陈响郑和》

尼罗河

本文标签:

《重生印尼当财阀》这本畅销小说的作者是“尼罗河”。《重生印尼当财阀》内容介绍:印尼,一艘航行在爪哇岛北岸的公交船上。行李舱中,一个破旧的行李箱突然猛然颤抖起来,而后哗啦一下,一个大约二十出头的华人,从行李箱里暴力钻出来。“重生了?”陈响四下观察陌生环境,结合脑海中的另一个记忆,得出重生结论。上一秒还在失事飞机里,本以为必死无疑,没想到能重生!从2027年12月,重生到了2009年12月!至于原主的身份,则是一个印尼的华人,受排华事件影响,原主父母欠下5亿盾(大约人民币22万),被雅加达兄弟会逼债自杀。夫妻两人死前托人将他送到泗水,交给原主的小姨照顾。但是...

来源:qmdp   主角: 陈响郑和   时间:2025-09-21 10:50:48

《重生印尼当财阀陈响郑和》小说介绍

现代言情小说《重生印尼当财阀》是作者““尼罗河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陈响郑和两位角色之间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RMB。老冰棍味合成香精,最后一次购买10公斤,价格是40元RMB每公斤。最后是棍冰棒和包装纸。“张姐,”陈响抬头看向作坊老板,“单支老冰棍成本是多少?”“老冰棍单支重75克,单支用白糖15克,成本是0.075元RMB。”“甜味剂、酸味剂、香精,每支成本皆小于0.01元RMB。”“木棍0.02元每支、包......

第8节 万丈高楼平地起


徐多田今天之所以有空,原因是台风天气,吃过午饭,夫妇使用摩托车离开。

“老板,”黛维大眼睛明亮,与陈响一起目送两人离开,语气感慨道,“他们好伟大!”

“眼光、机会、野心、勇气,四者缺一不可,他们都抓住了,富贵是他们应得的。”

末了,陈响补充,“即使我失败,他们也会在别的地方发财。”

黛维才十六岁,似懂非懂。

“对了,”陈响突然想到什么,“那个女人一直没来吗?”

知道老板说的是站街女,黛维解释,“该说的我都说了,她说会考虑。”

陈响点头,身体太弱,为练身,也为让大脑保持清醒,出门到附近河里游一圈。

时间转眼来到可以拿证的日子,使用买来的二手弯梁摩托车,再次来到三宝垄区、苏托莫博士街89号。

周一上午,本应该是有活力的时间,工商局还是如之前一样,四十来平方的办事大厅,如死一般沉寂。

走到办事台前坐下,还是一个月前那个女人,陈响递上回执,“我来取营业执照。”

女人一眼认出陈响,把营业执照重重丢给他。

对此陈响并不介意,他的短期目标是赚钱,中期目标是报仇,长期目标是星辰和大海,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小小的女公务员身上。

提到中期目标,陈响感同身受,为被逼自杀的双亲难过!

事情起因是‘雅加达兄弟会’,这个组织的首领名字叫汤米。

汤米的情况类似萨某姆的一个坏儿子,属于活着的白色恐怖,能量很强大。

想要搬到他很难,单单有钱不够,还要有帮手。

帮手不是说有就有,需要自己有意拉拢、有意培养。

万万不能遇个人就说‘我们一起干汤米’,百分百会被人家举报给汤米领赏。

出工商局,再到附近卫生局,拿到卫生许可证,以及产品生产许可证。

三证到手,电话打给小助理黛维。

“老板?”

“执照有了,给大家出货。”

性格活泼的黛维在电话里大声应是。

挂掉电话,黛维第一时间给15名流动小贩装货,停产一个月,大家都很煎熬,终于守得花开见明月!

本来只有9名流动下家,过去一段时间徐多田和王丽两人拉到5个,陈响在街上拉到1个。

虽然只增加6名,增长率却是70%以上,进步明显。

等陈响返回作坊,最后一名流动小贩刚走。

万物的尽头是销售,陈响也给自己的二手摩托车后面弄了一个保温箱,箱体外立面手写‘棒冰’六个大字。

装上一百支棒冰,出发去景区门口卖。

作坊的事情不用管,只要把卡拉胶掌握在手里就行,没有这东西,冰淇淋杯、雪糕,皆难定型、难运输。

口感、质感、外观,更是无从谈起。

第一站陈响来到三保庙。

只要是东方大国来的游客,只要来三保垄,一定会来三保庙。

因此附近有较多商家,这些商家多数自备有冰柜,整体氛围挺热闹。

可以明显感觉到,华人聚集的地方,明显要热闹,要繁华一些。

“老板,”眼里全是商机,摩托车停好,陈响自来熟,直接开始推销商品,“我是纯椰冰雪糕厂业务员,我们有新产品,你尝尝看。”

挂‘鑫盛副食品’招牌的店老板,停下吃芒果动作,用不算标准普通话问,“三宝垄有纯椰冰雪糕?我怎么不知道。”

“前身是甜妹棒冰,现在改名叫纯椰冰。”

了解情况,老板多问一嘴,“尝要钱吗?”

“不要钱,”陈响笑容有感染力,声音有亲和力,“不仅不要钱,还给你3%坏品率。”

棒冰利润太低,暂时没有生产商给坏品率指标,店老板感到新奇,接过米酿棒冰,撕开包装纸,放进嘴巴里尝。

冰、甜、有酒醇,爱喝点小酒的老板一秒眼睛明亮。

游客来来往往的景区附近,看出店老板满意,陈响介绍道,“这是我们厂的华人食品工程师开发的新产品,质量很好。”

“怎么卖?”

“3000盾每支。”

酒酿棒冰量产每支总成本是1500盾,工厂赚1500盾,共3000盾。

老板一边享受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美味酒酿冰棒,一边朝保温箱里看,“你车里有多少?”

“30支。”

“都给我。”

陈响不同意,“如果30支都要,你需要把30支冰淇凌杯,40支雪糕,一起买走。”

两代人,开店三十年,第一次有人对自己搞霸王条款,惊得老板半天反应不过来,好一会才道,“你凭什么?”

“尝尝看,”陈响将雪糕递到店老板跟前,“然后再聊。”

五十来岁店老板接过雪糕,剥开包装纸,放进嘴巴里,轻轻一咬即松。

像细腻的、有奶香味的冰雪在嘴巴里化开,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觉,味道感觉像....初恋!

把店老板表情看在眼里,陈响介绍道,“2700盾每支。”

雪糕是冰淇凌杯剩下的边角材料生产,量产单支总成本不到0.7元,赚0.5元,合计1.2元,换算是2666.67盾。

给鑫盛副食品店老板向上抹零,所以是2700盾。

不知自己被向上凑整,店老板自我介绍道,“我姓谢,你可以叫我谢老板,装在杯子里的也给我尝一下。”

陈响将冰淇凌杯和木勺递到老板面前。

接过塑料杯,打开盖子,浅尝一口,有些甜,老板不喜欢。

但毕竟是商人,瞬间猜到这款好看又大量的新款式,会被年轻人广泛接受!

把上帝表情动作看在眼里,陈响适时报价,“6000盾每支。”

“好贵!”

“要不要?”

“要,都给我。”

身为一名出色销售,即使客户处于谈判下风,陈响也主动干活,勤快把货转移到谢老板的冰柜里。

搬货过程中,看到冰柜里有其它厂家的老冰棍、椰奶冰棍、脆皮冰棍。

除冰棍,还卖瓶装水、饮料之类。

避免树敌,陈响在堆货时特意把冰柜整理一下,一块一块码好,不让自己的棒冰压住别人的棒冰。

拒绝谢老板的欠账要求,拿到一百支棒冰货款,回程途中,陈响电话打给小助理黛维。

要求雇员加班!

目前的生产模式是,住厂员工凌晨两点上班,不住厂员工凌晨四点上班。

共六名雇员,中午十二点全部下班。

这样可以兼顾峰谷电,下家进货时间,生意有限,三全齐美。

听出老板心情好,性格活泼的黛维在电话里大声应是。

骑行三公里,匆匆赶回作坊,在作坊门口迎面遇到黛维的表姐,也就是叫林达的爪哇族女人。

“林达小姐,”重视分销商,为拉近关系,陈响故意开玩笑,“你懒惰了哦,才来。”

林达是一个小巧型女人,使用三八大杠自行车卖货,深深看一眼陈响。

佩服陈响开发出好卖新产品,感慨华人脑子好用,认真解释道,“我这是第二次回来补货。”

“原来是第二次,加油,趁着生意好,多赚钱。”

林达点头,骑上自行车继续出发。

陈响在身后砖瓦房子里找到小助理,“加班的事情说了吗?”

“说了,”黛维和她表姐一样,头上裹纱巾,眼睛又黑又大,“除巴尤和伊克巴尔,另外四个都不愿意加班。”

了解家里情况,步行穿过第一间房子,陈响来到后院的生产作坊。

只能叫作坊。

整个厂子占地面积不到一百二十平方,前面第一道房子是办公室,也是厨房,还是宿舍,还是养狗的地方。

第二道房子是生产车间,面积不到六十平方,三道工序,都在这个小房子里完成。

第三道房子是小杂物仓库,还是制冷设备用房。

面积很小,租金便宜,一年2万RMB,所以陈响挺知足。

穿上厚衣服,进入生产车间,陈响来到一个正坐在板凳上,双手不停给棒冰上包装纸的大姐跟前。

大姐是本地村民,以前工作不戴口罩,现在有戴手套、有戴口罩。

“大姐,下午加个班,加到四点,多给50%工资。”

“不加,”四十来岁的大姐拒绝,“如果我没有按时回去,孩子和老公会担心。”

“大姐,今天之前我们厂子停工一个月,你们在家休息一个月,我给你们发正常工资的40%。”

女人依然摇头。

陈响挨个劝,四个女人都不愿意加班,理由也都差不多。

扫视一眼堆在旁边的成品棒冰,陈响放弃劝,装上第二批一百支棒冰离开。

保温箱不算很大,只能装一百支,再次来到三宝庙附近的商业区。

还是把一百只棒冰一次性卖空。

往三保庙连续送四次,所有被生产出来的货物卖空。

“陈老板,”下午两点,林达从外面匆匆回来,挤过一群同行,第一时间找到正在算账的某人,“明天我要五百支棒冰,先付钱。”

说话时林达把一叠现金放在四方桌上。

“林达,你不要乱来!”

另外十四名流动商贩也在现场,纷纷表示不同意,“你一个人要五百支,我们靠什么生活?”

“就是,”马上有又人接话,“不要以为自己是女人就了不起。”

“我是甜妹棒冰厂第一个下家,也是纯椰冰第一个下家,”林达有理有据,“有资格多分一些。”

陈响放下手里圆珠笔,视线从每一个人身上扫过,“从明天中午12点开始,你们每两人,每周轮一次,到车间里从事包装工作四小时。”

“陈老板,”一个五大三粗流动商贩问,“你什么意思?”

“字面上的意思,想多拿货,每周需要到车间工作四小时,不让你们白干,有工资。”

每周才工作四小时,还有工资,林达第一个表态,“我每周我可以干八小时,多给我一些货就行。”

作为一名资本家,陈响很喜欢林达,痛快答应她,“可以。”

“陈老板,”一个皮肤较深的汉子接话,“我每周也可以工作八小时,多给我一些棒冰。”

不比老冰棍,新产品中间商赚得更多,产品又好卖,其他人纷纷表示可以每周工作八小时。

对于陈响来说,每人都每周都工作八小时,等于大家又回到起点。

热闹好一会,十五名经销商离开。

十六岁的黛维笑嘻嘻上前来搭话,“老板,你这一招真是高明!”

“我不明白,”陈响疑惑,“都是爪哇族,为什么有的人不爱赚钱,有的人往死里赚钱?”

“老板,每个地方都有好人,也有坏人,不能一概而论。”

陈响若有所思点头,拿起圆珠笔继续计算今天的收入。

很快有结果。

知道新产品会生意会好一些,但没想到好这么多!

小说《重生印尼当财阀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

为您推荐

小说标签